close
LCD廠 流行向下游布局
【經濟日報╱詹睿然】
   
2007.10.20 10:51 pm
 

根據富士總研統計,2006年LCD TV用面板的出貨廠商分別有LG Philips LCD、Samsung EI.、AUO(友達)、CMO(奇美)、Sharp、CPT(中華映管)與QDI(廣輝,已於2006年10月被AUO購併),其中前五大就有九成的市占率,前五大分別是LG Philips LCD(LPL )、Samsung EI(SSE)、AUO(友達)、CMO(奇美)與Sharp。在電視用面板之尺寸中,32吋似乎已經成為電視主流規格,其次是42吋會比37吋來的有優勢。

就市場販售價格來看,根據工研院IEK調查,截至2007年3月底的價格,37吋與42吋電視僅差110美元之售價,如果家裡空間許可,多花一點錢就可以享受較大螢幕的視覺效果,在消費市場中頗具吸引力。

生產TFT LCD TV的業者,對於面板採購的供應商多維持二到四家,有些大廠本身就有面板廠,因此在產業垂直整合度就比較高,供貨的風險與成本也較好掌控,Sharp本身有生產面板,在採購的比重高達30%,其次是向AUO採購比重小於30%,而CMO則更少低於5%;SSE採購面板30%以上的即是Samsung EL,其他向AUO、CMO與CPT採購,採購比重分別小於30%。

整合通路 掌握行銷

Samsung EL有超過30%的面板向SSE採購,其他則分別向AUO、CMO與CPT採購;Philips亦是有30%以上的面板向LPL採購,其他向AUO與 CPT採購,比重都低於30%;LG EL因為與Philips有合資面板廠,超過30%以上的面板當然向LPL採購,其他低於30%的量即向CPT採購,AUO與CMO的量都於5%。

從電視業者的採購行為可以發現,整合面板生產能力已經是許多電視品牌大廠的策略,往下游端品牌與通路的布局,本身也有競爭優勢,不但擁有市場通路更可以掌控面板的供貨情況,對於LCD電視於中端市場的價格競爭越來越激烈觀察,能夠高度掌握產業垂直整合的能力是競爭條件之一。

中端價格 競爭激烈

其中向台灣採購電視用面板有超過30%比重的電視業者包括三洋電機、船井電機、Dell與台灣、土耳其等廠商,比較多的採購比重是落在少於30%但多於 5%的區間,顯示目前電視一線大廠採購台灣面板的比重仍然不是擺在第一位。當成主要採購對象的電視業者也都不是市場中銷售量、售價較高的業者,未來台灣面板廠商仍有許多加值與成長的空間。值得慶幸的是,台灣的面板業者與國際大廠多年的合作已建立良好供貨關係,且在大尺寸面板如7.5代線42吋與40吋達經濟切割,有利市場競爭優勢增加。

根據富士總研的統計,2006年全球TFT LCD TV之市場銷售量比例中,Samsung EL.拔得頭籌有13%的市場占有率,其次是SONY的12%,第三名是Sharp與LG EL.的11%。值得注意的是Topvision(冠捷科技)為台灣的品牌業者,市場銷售占有率亦有5%的比重。

以市場中的分布來看,其他業者就擁有38%的市場占有率,台灣業者擁有5%的市場比重視實屬不錯的成績。況且,其他38%的市場也是有機會可以積極搶攻的區塊,進一步擴大市場銷售量。

近期奇美(CMO)以34億元投資冠捷科技達到策略聯盟之關係,對雙方而言,不但穩定彼此的供需關係,讓產業上下游的整合力量更為強勢,有力雙方一起開拓顯示器市場。

(作者是工研院IEK/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2007/10/20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hil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