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2007 電子時報
液晶電視後年起恐步入低成長階段 業者虧損壓力更大
未來市場則由前2大廠主宰 創造市場新主流者為贏家
  
(記者黃允秀/上海)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副社長兼LCD研究所所長昔俊亨最近在上海所舉辦的FPD/SEMI China研討會中及日本Finetech Japan平面顯示器設備材料展中指出,過去2年一個週期的液晶循環週期,最近在廠商擴大產能的激盪下,出現慣性的短期供不應求現象,而這個供不應求現象出現的期間遠遠短於以往,這將讓許多液晶面板廠商難以從短期市場面板短缺的缺口中獲得足夠的利益。
    面板產業季節性供需差距考驗廠商預測能力 惟短期供不應求期間遠短於以往 業者獲利更為不易
    昔俊亨進一步指出,季節性的供需差距,更將考驗面板廠商的市場預測能力。以筆記型電腦(NB)、監視器用面板為例,從2006年第一季,供需失衡的差距日益擴大,而電視市場也有類似現象,2007年上半將是供過於求,而2007年下半則是供不應求的市場態勢。
    之前,面板產業曾在2003~2004年出現榮景,而當年的榮景,主要來自於LCD監視器大規模取代傳統的CRT監視器所致,但從2004~2006年之間,面板廠商新產能不斷增加,讓前4大面板廠的平均獲利從2003~2004年間超過10%的好景,轉換至2005時,利潤率已經低於10%,而2006年的前2季,平均獲利已經處於虧損狀態。如果連4大廠都難倖免於虧損的壓力,其他二線廠商的窘境可想而知。
    昔俊亨甚至指出,2009年時液晶電視市場可能出現19%的低成長,2010年的成長率更可能低到只有15%,而在這之前,無論是筆記型電腦或監視器市場都出現成長遲緩的現象,因此面板廠將很難期待從傳統的筆記型電腦、液晶監視器與液晶電視的市場成長需求中,找到喘息的空間。
   三星大陸年營收逾200億美元 躍居重要戰略地位 大陸液晶電視將成全球第三大市場 三星擴產因應
    三星集團在大陸市場的年營收已經超過200億美元,其中電子產品佔了3分之2以上,而手機、電視更是旗艦產品,大陸市場的興衰起伏,無疑已經顯著影響三星的總體戰略,三星總部也隨時注意三星品牌與高階產品在大陸市場的地位變化。
   昔俊亨便表示,三星40吋液晶電視在大陸市場的銷售量從2006年第一季的3.7萬台,提高到第四季的15.1萬台;而46吋級的電視機則從6,000台提高到第四季的11.1萬台。
   對三星而言,大陸的電視機市場不僅是新興市場,根據DisplaySearch的統計,2007年第一季,大陸液晶電視市場將以186.8萬台的銷量超越日本的138.7萬台,從此大陸將是僅次於北美、西歐的全球第三大市場。
    為了因應大陸市場的需求,三星在大陸正在興建液晶模組(LCM)廠第二期工程,預定2007年的9月便可以完工生產,估計2008年的產能可達500萬片以上。
    至於三星與台灣廠商之間的競合關係,昔俊亨毫不遲疑地表示,三星擁有比台商更有競爭力技術、生產成本優勢,但台灣善於選擇關鍵技術、產品投入研發人力,因此在研發工作上的投資,遠遠低於三星,加上三星龐大的管理機制,效率不彰的內部溝通程序很難避免,所以雙方在面板的生產成本控制上,大致可以「不分軒輊」來形容。   由於產業結構不同,企業總體實力也有所差異,台灣與三星之間也只能以各顯神通來形容,不過三星已經不再以「成本」做為市場競爭利器,顯然已經找到不同於台灣的競爭策略。
    掌握技術主流 三星投資新世代產線不手軟 八代線經營難度將遠高於以往 產品與電漿電視短兵相接
   毫無疑問,液晶面板第一波的需求來自筆記型電腦,然後由監視器大量應用,在液晶監視器快速成長的推動下,許多面板廠初嚐獲利的果實,而第三波的液晶電視需求,廠商的投資尚未回收,便已面臨利潤微薄,企業合併、聯合投資的風潮。
    以三星而言,昔俊亨指出,三星仍將力保技術領先的戰略,搶先將Full HD與LED背光商品化,未來三星將Full HD的涵蓋範圍提高到70吋機種,也將推出10bit的彩色機種,2007年的3月以後,所有新推出產品將定位在120Hz的規格。顯示三星在所有的液晶電視市場上,掌握技術上的領先性。昔俊亨便宣稱,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液晶電視。
    對所有的廠商而言,維持穩定成長,又能夠掌握利潤,無疑是個艱辛的挑戰。三星在2005年4月推出第一條第七代線,2006第一季第二條七代線開始出貨,目前三星七代線擁有年產1,800萬片42吋面板、或1,200萬片46吋電視用面板的產能。從2005年4月~2006年9月,三星第七代生產線便已生產出1,000萬片的電視面板,三星比競爭者早1年建立產能實力,也能掌握全球競爭的主流地位。
    在三星面板生產線的支撐下,無論是Sony的Bravia系列或是三星的波爾多(Brodeaux)系列,目前也是全球液晶電視市場的領導品牌,並且成功的讓40吋的液晶電視,在32吋、37吋之後成為市場主流。從此,三星已經成功的將面板主流市場,從以往的筆記型電腦、監視器轉換到電視機,光是2006年三星面板收入來自電視機面板的比重已經超過50%。根據DisplaySearch在2007年第一季所提出的報告顯示,40吋以上的面板中,40吋機種佔了52%,其次為42吋的29%,46吋的14%以及47吋的3%。顯示三星為首的七代線40吋、46吋的擁護者已經成為市場的領先者,遠遠超過7.5代線的42吋、47吋市場。
    未來三星將繼續投資八代線以維持在40吋面板市場上的領先地位。接續的46吋與52吋市場,也將仿照過去的成功模式,義無反顧地投入資金與人力。儘管八代線的生產效率最佳,但昔俊亨表示,八代線的經營難度將遠高於以往,八代線的產品將直接與電漿電視短兵相接,其中46吋級產品的產量,從2006年時的100萬片,以每年增加100萬片的速度,希望到2008年時能年產300萬片;至於52吋級的產品,估計2007年的產量為30萬片,2008年則可達130萬片。三星位在湯井(Tangjeong)的八代線總投資金額超過20億美元,工程已經竣工,將從2007年的4月起進駐生產設備,開始投入生產。
    迎接面板產業第四波革命:無所不在的Mobile Display 未來廠商將面對新創市場 可撓式顯示設備將掀新浪潮
昔俊亨表示,面板第一波的市場成長來自筆記型電腦,第二波成長則是來自監視器的換機需求,讓許多新廠商風起雲湧的投入,但真正進入第三波以電視為主要平台的大型市場時,真正擁有競爭力的廠商已經越來越少。
    昔俊亨指出,未來推動液晶面板的主流推力,將是「無所不在的移動顯示技術(Ubiquitous Mobile Display)」,除了手機、WLAN、數位家庭、企業用途所連結的需求之外,傳遞公共訊息的大型顯示需求,也將會是另外一個重要的主流。
    過去面板產業強調的是替代市場,人們使用顯示設備,從傳統的CRT監視器、CRT電視,轉換為液晶顯示設備、電視,知道如何掌握成本優勢的廠商,至少可以在市場上取得生存的空間。但未來廠商將面對的是一個新創市場,技術的革命,將從Full HD、豐富的色彩,轉換為類紙張(Paper-like)、可印製(Printerable)的可撓式顯示設備,這種新的世代將從2010年起掀起新的浪潮。
    昔俊亨指出,A4規格、14.3吋的電子紙張,將是1280 × 900(109 PPI)解析度,面板厚度 < 0.3t (PET + PEN),由於採用新材料、低溫製程,生產成本將遠低於大家想像,相對於現在LCD面板每平方公尺仍須1,500美元的造價,昔俊亨以每平方公尺只要100美元的價格,喚醒大家對於可撓式顯示技術於未來市場可能的衝擊。
5大面板廠囊括逾7成市佔 未來市場則由前2大廠主宰 誰能第一個創造新市場潮流便是贏家
   2000年面板產業初試啼聲,成為全球產業關注焦點時,真正的競爭廠商只有三星、樂金飛利浦(LG.Philips LCD;LPL)與夏普(Sharp)3家,3家業者所佔的全球市場比重為63%。到了2006年時,台灣的友達、奇美電成為全球面板五虎中的一員,連同前述的3家日、韓廠商,5家主力大廠,貢獻全球75%的市場比重。
    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市場的競爭要件,從產能、面板規格,轉化為利潤掌握力、電視規格、電視品牌行銷能力,而未來面板產業的競爭要素,則必須考慮利潤、投資回收(ROI)以及新市場的創造能力。根據產業環境的變遷,昔俊亨表示,誰能第一個創造新市場的潮流,誰便是贏家,而市場的主要競爭者,將從過去的5家,減少為2家,2大廠商將主宰市場需求。
    另外,從上下游體系的變化而言,在2000年時,上下游零件的供需,大多廠商都採取外包的方式進行,無論背光模組、彩色濾光片等零件,都有專業廠商協作,但到2006年時,主力大廠極力推動垂直整合的生產體系,共構的生產體系,幾乎成了不可避免的大勢。然而,展望未來,更重要的競爭要素,將涵蓋材料的創新,無論是玻璃,還是其他光學組件,面板大廠無可避免的將面對新世代的革命。
   2000年時,廠商需要掌握的是投資資金、時機、面板規格,到2006年時,技術能力、品牌實力、現金的周轉條件,都成了面板廠商最關注的課題。而未來,低成本的生產條件、新設備、新材料將主導面板產業的勝負,而創造市場新需求的能力,也將是面板廠商獲利的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hil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