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3 電子時報
火線話題-液晶電視從手機演進可學到怎樣的經驗?
   
王君毅/電子時報 

台灣手機產業在1995年起陸續開放行動通信、衛星通信及固定通信等電信業務後,隨即引領台灣手機滲透率快速走高,伴隨電信業者推出的0元手機促銷方案,讓2000年初期,台灣手機滲透率一度突破100%,達近110%的規模。

然市場快速成熟,整體手機產業生態也逐漸改變,除日前業者為尋求新利基市場而讓低價手機喧騰一時,原本獨立經營的通路商陸續併入電信業者的體系外;近年台灣手機產業因需求飽和,也影響到原本手機及其週邊產業。除部分手機原廠的高階主管早已汰換數輪外,以媒體為例,不少手機專業雜誌已無法在市場存活而紛紛收攤。

然手機業者為開創新應用刺激消費者更快速換機,手機新應用仍持續不斷推陳出新,包括多媒體應用、內建數位相機畫質提升、音樂功能播放、GPS功能整合、行動電視、高速上網等新應用均是,業者希望經由產品附加功能提升,讓產品熱力持續發散。

回頭看液晶電視產業發展,經由面板廠次世代產能陸續開出,良率提升與材料成本的降低,加上電視終端近2年年均售價動輒出現4~5成的跌幅,也讓液晶電視市場快速普及,預估2008年全球總市場量就可達1億台的規模,較2007年7,500萬台成長30%以上,台灣地區也有約100~110萬台的總量,較2007年75~85萬台的需求總量增加。

然由於市場快速普及與逐漸飽和,也讓面板與終端業者不得不思索新的策略與布局對應,除持續降低電視售價,寄望引起更大的CRT電視換機潮外,朝19、22吋等小尺寸電視發展,希望藉由取代21吋等小尺寸CRT電視來擴大營運版圖,也成電視與面板廠近期思索的方向。

另外,面板廠為尋求新成長契機,朝窄邊框、高規格、超薄等面板發展,也看似成近期業者的共識。

拿手機與液晶電視相較,不難發現些許共通點存在。除電子商品的生命週期,已因終端價格快速下降而被急速壓縮外,業者為尋求新發展契機,推出更低價產品似乎是業者共通的手法。另外,賦予產品新功能,也是業者相同共識。

不過,相對於手機在台發展約10年的時間後才出現成長停滯,由於台灣液晶電視市場總規模僅有約600萬台,而電視降價的幅度又遠大於手機,加上消費者換購電視的時間相當長,如此來看,後續電視產業所面臨的經營困境,恐將又大於手機產業。

也因此,後續電視產業將何以為繼?手機都能看電視,電視能不能打電話?或許透過手機的演進過程,能給電視業者些許啟示,並即早對應也未定。

電視較手機尷尬的是,其封閉的情況更為嚴重,消費者可透過有、無線下載手機所需的軟體或新功能,也讓手機因此可講可玩可看,但電視就是電視,除了看電視節目或影片,似乎無其他用途。

由此來看,如何1步1步讓電視活化與多功化,近而縮短消費者換購電視的時間與提高意願,恐是創造電視產業第2春的重要關鍵。

但問題是,其間有線電視內容播放業者扮演絕對關鍵的角色,然以台灣市場來說,有線電視業者的規模泰半不大且不具有規格主導的力量,加上消費者購買電視習慣短期內欲改變也不易,如此業者欲經此而成功,恐是條漫長而寂寞的道路。

然換個角度來說,若有志之士能上達天聽,說服主事者以國家政策力量促使有線電視業者統合,並輔以異業結合開發出全新一套電視營運模式,而後作為國家輸出的主力產品與服務之一,如此或許能替台灣產業創造出新的經濟奇蹟。

而在此夢想實現之前,持續低價,並藉由搶奪別人的市佔來擴大自己的聲勢,恐仍是唯一的市場生存法則。不過以此看來,電視產業,實在無趣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hil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