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8.04.12 
房地產市場 真的很火熱?
張金鶚、花敬群

     前天(十日)貴報財經版頭條新聞,依據某知名仲介公司提供的兩頁新聞稿內容,以半版規模大標題呈現「大台北店面,成交價量齊揚」;同日財經版B2版,則以約十分之一版面,報導財政部發布「三月土增稅大減三成六」。同一天的房地產新聞,這樣的處理方式有沒有問題?

     自三月廿三日起,媒體便一味強調房地產市場一片大好,各種新推建案來客絡繹不絕,成交量大增。接著,適逢傳統三二九檔期,媒體又大肆宣揚各地區建商如何大量推案,造成空前熱潮等等。但是,真實現象是這樣嗎?

     房地產市場多頭行情走了四年多,是有史以來維持最久的紀錄。國內長期以客觀資料嚴謹分析的三種房地產市場發展趨勢調查報告(內政部發布之房地產景氣動向季報、住宅需求動向季報,與國泰建設發布之國泰房地產指數季報),不約而同顯示,自去年第二與第三季起,房地產市場已進入反轉格局,部分地區已出現價格泡沫問題或供給過剩問題,投資客已逐步退場與拋售持有資產,建商亦抱持著賺最後一把的心態在推案,銀行對建築融資與購屋貸款亦採取更為謹慎保守的作法,這是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基本結構。

     四月十日財政部發布的訊息正是市場基本結構的真實現象,建商為後續開發準備的購地行為已非常保守,不動產買賣移轉的規模持續萎縮。總統大選後第二天,幾位不動產業界資深友人分別至北部數個指標個案觀察買氣狀況,得到的結論是「小貓兩三隻」,這也是實情。從近期市場調查資料亦顯示,北台灣第一季新推出的建築個案總規模,其實較去年第四季明顯減少,這也是事實。

     「房地產市場價量齊揚」或「推案量熱絡與成交量擴大」,記者在報導這些訊息之際,是否真有嘗試去掌握真實訊息,還是人云亦云,或跟著流行起鬨?

     房地產市場趨勢或現象之報導,在市場趨勢相對穩定之際,確實存在各說各話的彈性空間。但就目前市場結構而言,過度渲染總統選舉結果對房地產市場之效應,或者一味的站在業者立場來「製造話題」,其結果,短期內將使得建商與急欲退場的投資客獲取更大利益,但對資訊不足與易受情境影響的一般購屋者,則將蒙受嚴重損失。

     更嚴重的是,一旦原應進入休息調整期的市場,再次被「話題」給炒熱氣來,市場泡沫便將迅速形成與累積,便如同民國七十年代後期的房市狂飆期一樣;當市場轉向衰退之後,將會是長達十餘年的寒冬,以及金融業與營建業的倒閉危機。

     媒體的社會責任不是在批評貪腐或揭發弊案時才要強調。特別在財經領域的消息報導,其專業與真實的媒體基本原則更應該被強調。錯誤的報導不僅害了一般購屋者,更可能長期拖垮國家經濟。特別在當前房地產廣告早已成為媒體最主要財源之際,媒體的角色正受到嚴肅的考驗。

     我們誠心建議媒體今後在報導市場資訊時,應避免預設立場,以免資訊亂象危害一般投資或購屋大眾,更期待報導此類專業議題之時,報導者也應具備必要之專業知識與評估能力,甚至應進行必要之證照或資格考試,以建立專業權威。

     (張金鶚為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花敬群為玄奘大學財金系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hil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